刚看完陈佩斯的电影《戏台》,作为一个从未看过话剧的观众,我本对这部电影版充满了期待,并先入为主地当它是一部喜剧。然而看着看着,我恍然大悟——这他妈哪里是喜剧!这分明就是陈佩斯啼血的前半生。他用《戏台》这部作品,清晰地向世人展现了他对艺术的坚守,以及个体在强大外力面前那近乎悲壮的命运。
至于网上很多人说这部戏“不好看”、“包袱低俗”、“辱女”云云,我只能说,他们要么根本没看懂,要么是早已被习惯性的“规训”所限制,已经不知道如何去理解、去思考一部真正有深度的作品了。
这部电影,压根就不能只当一部喜剧片来看。它想表达的,是深藏在笑声之下的沉重现实。
一、一个人的前半生:侯班主与陈佩斯
将这部戏看作陈佩斯的人生写照,几乎是所有看懂了这部电影的人的共识。当年,正值艺术巅峰的陈佩斯,因坚持艺术家的版权与尊严,与强大的“体制”正面冲突,结果是被长久“封杀”。剧中侯班主(陈佩斯 饰)的处境,正是他当年的复刻:
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领袖,却必须在一个不懂艺术的权力面前卑躬屈膝;内心坚守着“戏比天大”的准则,现实中却为了整个团队的生计,不得不一次次妥协扭曲。而现实中的陈佩斯,又何尝没有过妥协?剧中那句 “你们也算是站着尿尿的人” ,更像是他对自我、对时代、对体制的无声注解。
当所有的智慧、经验和口才,都耗费在“和稀泥”与周旋上,艺术本身早已不再重要。这种巨大的内耗与无奈,何尝不是当今某些文艺领域的悲哀?当所有人都在思考如何“过审”,什么题材能拍,什么内容碰都不能碰时,好作品的诞生,便成了奢望。
二、一群人的荒诞剧:外行指挥内行
“外行指挥内行”的荒诞,在剧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,贡献了最多的笑料,也隐藏了最深的悲凉。手握大权的洪大帅,一个完全不懂京剧的门外汉,却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艺术:
“霸王别姬”可以改成“霸王别妾”;一个送包子的伙夫,可以临时顶替盖世的楚霸王。
这些情节,正是对“权力可以任意践踏专业与规律”这一现象最尖锐的讽刺。笑声过后,冷静下来想,这不正是“以古諷今”吗?现实中,那些“啥也不懂的领导,却天天亲自指挥、亲自部署”的闹剧,上演得还少吗?观众在爆笑的同时,内心难道没有一丝熟悉的悲凉吗?
三、一代人的宿命:个人屈服体制
侯班主是“屈服”的代表。他的屈服并非懦弱,而是源于身后几十号人饭碗的沉重责任。整部戏里,他都在用一个谎言去圆另一个谎言,用一次妥协去换取下一次喘息的机会。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:在一个威权体制面前,个人的艺术坚持显得无比脆弱。要想生存,似乎只有扭曲自己,直到变得不再像个人,才能最终“融入”到这个所谓的体制当中。
四、一个时代的悲歌:人人都在说谎
在洪大帅的权力高压下,整个后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“谎言制造工厂”。从谎言的总调度者侯班主,到随波逐流的吴经理,再到被无辜卷入的送包子的伙夫……所有人都身不由己地成为说谎链条上的一环。
这让我想起那个流传甚广的苏联笑话:“一开始,他们禁止你批评。然后,他们要求你赞美。最后,他们规定你必须按照他们的方式赞美,赞美得不够卖力都不行。”
当一个环境逼迫到所有人,无论高尚或卑微,都必须靠谎言才能生存时,这个环境本身已病入膏肓。在一个谎话连篇的社会中,真实的声音早已被屏蔽,执政者在虚假的赞美中迷失方向,其未来可想而知。
五、结语
这部电影的表达,其实已经近乎“露骨”。但当我去看豆瓣评论时,却发现看不懂的人竟占了多数,这让我感到一种比电影本身更深的悲哀。《戏台》这部电影最大的悲剧性,或许不在于剧中的故事,而在于它上映之后,现实本身就为它上演了最真实的续集:当一部警世之作被当成无聊的闹剧,当尖锐的讽刺被斥为低俗的包袱,这本身就是剧中荒诞现实的一种延续。
如果一部艺术作品对生活的反映,大部分人已经无法看懂,甚至假装看不懂,我们又该寄望于何处呢?
这很可能是72岁的陈佩斯最后一部电影了。他将自己一生的傲骨与悲怆,悉数熔炼进了这部作品之中。这不仅是他艺术人生的完美句号,更是他留给这个时代的一声深沉的叹息,和一剂清醒的良药。
向这位真正的艺术家,致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