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ank
Frank
Published on 2025-07-29 / 26 Visits
0
0

《长安荔枝》:一骑红尘妃子笑,古今多少百姓哭

昨天去看了大鹏导演的《长安荔枝》,我认为是一部完成度相当高的作品。尽管其中个别桥段略显无厘头,但这些微瑕难掩其瑜。影片最震撼人心之处,并非对大唐风貌的复刻,而是对底层苦难的深刻描摹,以及对一个王朝内部腐朽与脆弱的无情揭示。可以说,这部电影就像一面现实的铜镜,它借着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作掩护,照见的却是当下,能过审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进步吧!

许多人看完后感叹这不就是当代职场的翻版吗?领导一句话,下属跑断腿;外行指挥内行,折腾至死。这种共鸣固然真实,但若仅仅停留在对职场生态的吐槽,便错失了影片真正想表达的核心。职场,不过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缩影。影片真正指向的,是那个决定了无数人命运的、无形的“制度”本身。正如杨国忠所言:“强者是不需要流程的。”当规则可以被权力轻易践踏时,意味着整个体系已经从根部开始腐烂。

下面我结合影片的几个关键桥段,层层剥茧,让我们看看这制度性的悲剧是如何上演的:

首先我想说,这一切的原罪必然是制度。因为制度的缺失,才导致了下面这些荒诞事情的发生。

一、权力之巅的荒诞:当“定于一尊”成为灾难的开端

整个故事的起因,不过是贵妃想吃一口新鲜荔枝。皇帝为博美人一笑,一道旨意便下了。他或许不知,千里之外的荔枝运抵长安,在当时是何等逆天之举。但“君无戏言”,天子之令即是天命,无人敢质疑,更无人敢道出真相。于是,一场举国之力的荒唐大戏拉开序幕。为了几颗荔枝,无数官吏与百姓被卷入这场浩劫,苦不堪言。这种因最高权力者一人的喜好而肆意动用天下资源,无视客观规律的行径,若年年上演,煌煌大唐焉能不走向覆灭?

二、制度之下的溃败:权力的滥用与人性的贪婪

当“完成任务”成为压倒一切的政治正确,对百姓权利的践踏便成为必然。沿途驿站为完成指标,视民如草芥,无休止的徭役,无底线的盘剥,将百姓逼入绝境。这不禁让人想起“那三年”,以“为你好”之名,一道命令便可将亿万百姓禁足家中,“我就不让你出门,你们能怎样?”历史的场景何其相似!当权力可以不受制约地侵入最私人的领域时,背后潜藏的往往不仅是权力的傲慢,更有利益的勾结。正如影片中杨国忠能借机大肆敛财,而现实中,一些人也借着当年的封控大搞核酸经济,掏空医保财政,中饱私囊,而百姓除了默默承受,又能怎样?

在这样一个权力可以无限向下施压的体系里,人性的阴暗被彻底释放。地方官吏层层加码,对百姓敲骨吸髓,他们的眼中只有捞钱和向上输送利益。整个官僚体系,仿佛只会两件事:消极的“不作为”与积极的“踢皮球”。 所谓的“为民服务”、“效忠朝廷”早已沦为一纸空文。这种场景,我们何尝陌生?“证明你妈是你妈”式的荒诞,审批流程中跑断腿的无奈,不正是这种制度性失能的当代回响吗?

三、最需觉醒的真相:谁在供养谁?

影片中,主角李善德有一段台词堪称是对麻木国民的当头棒喝:“天下钱粮皆有定数,不支于国库,不取于内帑,那么从何而来?只能从黄草驿、岭南荔园榨取,从沿途附户身上征派。取之于民,用之于上,又何谈不劳一文?”

这段话刺破了一个被长期颠倒的观念。在长期的意识形态宣传中,百姓被灌输的是“国家养活了你,要懂得感恩”。这恰恰是我们与现代文明社会最遥远的距离。百姓才是国家的主人,是纳税人供养了政府。政府的本质是服务于百姓的职能机构,公民有权对税收的去向进行问责,这是天赋之权。

如果认为这只是历史的嗟叹,那么现实会给你一记响亮的耳光。正如不久前,北京市平谷区王辛庄镇贾各庄村民委员会,在回应村民的“信息公开申请”时,开出了一张5825页A4纸、总计收费227730元的天价复印费通知单。这一幕让人恍惚间不知今夕是何年,历史的尘埃从未真正落下。当公民想知道自己缴纳的税款和服务费去向何方,竟要付出如此昂贵的代价时,我们便知道,那面名为“制度”的墙,依然高耸。

影片的结尾,那历经万千磨难、沾满血泪的荔枝终于送到长安,贵妃却只是嫣然一瞥,并未入口。这一刻,所有的牺牲和苦难都化为一场虚无。这看似漫不经心的一瞥,或许正预示着这个王朝空虚的内核和必然崩塌的结局。

《长安荔枝》不仅是在讲述一个唐朝的故事,它更像一则寓言,一记警钟。它提醒我们,不要沉溺于宏大叙事的虚假繁荣,更不要在被设定好的轨道里麻木前行。真正的觉醒,始于认清现实,始于我们开始追问那个最基本的问题:“凭什么?”


Comment